大发体育6成医美机构涉虚假宣传医械消费投诉同比上涨17倍!
2023-09-20 07:38:43
大发体育、UC浏览器涉医疗虚假广告,众多医美机构虚假宣传,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面对医疗虚假广告乱象有何对策?
3月15日,央视315晚会曝光医疗广告造假链条,以及UC浏览器涉及为无资质公司投放虚假医药广告。
报道称,央视记者只提供了一个微信号和产品类型,就成功在上投放了虚假医疗广告。此外,记者调查发现UC浏览器和,仍然可以借公立医院之名进行竞价排名。
而记者在UC浏览器上搜索“减肥”“降血糖”等关键词,发现以自述式文章发布的广告屡见不鲜。文章中并没有提及任何药物,只是多次推荐老师的微信号。通过添加文章中推荐的微信号购买产品,号称两个月内全效解决各种症状的药品,其实是普通食品。
事实上大发体育,这仅是互联网医疗虚假广告的冰山一角,除了夸大功效,食品伪装药物,医美行业也是虚假广告横行的重灾区。
3月15日上午,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召开医疗美容纠纷审判白皮书暨典型案例发布新闻通报会。
据朝阳法院调研数据显示,涉医疗美容纠纷案件中,医疗美容机构过错类型较为集中,多表现为未尽告知义务、操作不当、虚假宣传、非法行医等。
朝阳法院在案件审理中发现,虚假宣传、非法行医是涉诉美容机构的两大突出问题。
据统计,77家涉诉医疗美容机构中,因违规发布广告、虚假宣传被行政处罚的有46家,占涉诉医疗美容机构的59.7%,宣称在业内具有领先水平大发体育、虚构知名医师亲自手术、虚构知名人士医美体验、规避风险告知、夸大医疗美容效果等是较为常见的虚假宣传形式。
近年来,315晚会针对互联网中的虚假广告问题进行多次报道,2020年3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强调严厉打击保健食品、医疗、药品、医疗器械等事关人民群众健康和财产安全的虚假违法广告。
《广告法》第四十六条规定, “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农药、兽药和保健食品广告, 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进行审查的其他广告, 应当在发布前由有关部门(以下称广告审查机关)对广告内容进行审查;未经审查, 不得发布。”
1995年《广告法》规定, 利用广告、电视等公共媒介发布的药品和医疗器械广告须经有关行政部门审查。现行《广告法》对于审查范围作了扩大规定, 一是扩大审查的媒介范围,互联网等新兴媒介发布的医疗类广告同样适用审查制度;二是扩大审查的产品、服务范围,除药品和医疗器械广告外, 医疗广告也纳入审查范围。
同时,2020年3月实施的《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大发体育、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广告审查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医疗器械广告的内容应当以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注册证书或者备案凭证、注册或者备案的产品说明书内容为准。
医疗器械广告涉及医疗器械名称、适用范围、作用机理或者结构及组成等内容的,不得超出注册证书或者备案凭证、注册或者备案的产品说明书范围。
推荐给个人自用的医疗器械的广告,应当显著标明“请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或者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书中有禁忌内容、注意事项的,广告应当显著标明“禁忌内容或者注意事项详见说明书”。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于2017年12月颁布的《医疗器械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进行医疗器械网络销售的主体限定为两类:一类是医疗器械上市许可持有人(即医疗器械注册人或者备案人),另一类是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
在销售模式上,从事医疗器械网络销售的企业,应当通过自建网站或者医疗器械网络交易服务第三方平台开展医疗器械网络销售活动。
这两种模式的区别主要在于销售网页/手机应用的运营注册主体是否属于仅提供网络服务而不直接参与医疗器械销售的第三方企业。
其中,医疗器械网络交易服务第三方平台,是指在医疗器械网络交易中仅提供网页空间、虚拟交易场所、交易规则、交易撮合、电子订单等交易服务,供交易双方或者多方开展交易活动的企业。医疗器械第三方平台提供者不直接参与医疗器械销售大发体育。
同时,医疗器械网络交易服务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向所在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获得医疗器械网络交易服务第三方平台备案凭证。
近年,医疗器械网络销售发展迅速,尤其是2020年受疫情影响大发体育,大量医疗器械网络销售企业入驻医疗器械网络交易服务第三方平台,迎来医疗器械电商时代。
据众成医械大数据平台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国医疗器械网络交易服务第三方平台数量达340家,同比增长116.6%,连续两年翻倍增长。
同时各医疗器械网络交易服务第三方平台入驻企业数量超9.2万家,与2020年3月相比增长超315.6%;排在第一位的是美团网,拥有18069家入驻企业;饿了么、京东到家分别以17945家、12056家排名第二、第三。
然而在医疗器械电商时代下,医疗器械产品网络销售不合规、不合法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尤其在疫情期间,口罩、额温枪等医疗器械需求量暴增,部分商家趁机哄抬物价、以次充好,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成为消费舆情和投诉焦点。
中国消费者协会2021年2月3日发布的《2020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显示,医疗器械类投诉20051件,同比去年上涨达17倍,但仅比上半年增加1268件,主要由于年初卫生防疫用品成为投诉热点,相关投诉短期集中爆发。
一是产品质量不合格,部分经营者以次充好,销售的口罩、消毒液、酒精为假冒或“三无”产品。
二是部分经营者哄抬物价,造成口罩、酒精、测温仪等防疫用品价格上涨,非法牟取暴利。
五是一些经营者混淆普通口罩、一次性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等口罩功效和使用场景,欺骗消费者。
医美行业虚假宣传、疫情期间防疫物品销售乱象、3.15晚会曝光360、UC虚假医疗广告等问题,反映有关监管部门仍需进一步强化监管手段和措施、规范经营行为、严厉打击相关违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