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23-4588

13845887411

大发体育【直播纪要】快速恢复的消费:医美行业有什么新动向 见智研究

2024-03-03 04:19:14

  大发体育医美是相对比较特殊的消费行业,它的定位应该是可选消费里的奢侈品消费,存在口红效应;因此,经济不好的时候医美行业未必会表现那么不好,可能甚至逆势会表现更好。

  在疫情、经济环境较为低迷,以及监管趋严三因素影响下,医美行业还是有比较强劲的反弹,现在的医美行业是利空出尽的阶段

  短期:对中游机构可能是利空,也会传导到上下游整个产业链。中游机构的业绩下滑引发对产品、服务需求的减少,这个过程可能半年到一年的时间。

  中期:当下时点,经过了近一年时间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变革,很多医美机构都已经适应了这个节奏;大家都不像原来那样打广告了,而是采取一些替代的方式来弥补广告的真空

  获客成本高,利润微薄,陷入内卷循环;强监管是让机构适应新环境,自我变革的契机

  目前医美行业是“上肥、下胖、中间内卷”的状态,上下游挤压也导致中游机构的利润并不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利润会向中游机构慢慢地倾斜;前提是国家监管部门能够加快审批,在市场化运作及竞争下机构有更多好的上游产品去选择

  黑机构多因为其成本低所以会把医美的价格压得很低,把价格搞得很乱,且把行业口碑做差,让很多求美者有负面印象;另外也会出一些本不该出的事故,引发媒体的舆论报道,对整个行业的发展起到负面作用;需要国家职能部门长期持续的监管

  我国的医美模式不是以医生为主导的,而是以资本为主导的;开大型的机构,设立所有的科室,但医生只是机构的打工人

  欧美的机构往往都是小型化、专科化,常见的是医生自己开业,配护士、助理、麻醉师,是一个小团队做

  资源的平台化,共享医院模式,让医生减少创业的风险,也可以让重资产投资的资本不仅限于绑定某一个医疗团队或者某几个医生,而是面对所有想创业的医生

  国内发展模式可能会参照西方的模式,但不会完全照搬西方模式,会结合自身的特点、环境,还有法规的考量

  近期医美行业无论从上游的耗材端还是机构端反馈跟踪来看,复苏表现都较为强劲。医美行业强劲复苏的趋势会遇到新的阻碍吗?监管新政周年,医美行业的生态发生了什么积极变化?上游产品端外医美行业又有什么新的关注点?今晚我们很荣幸邀请到了安信证券商社行业首席分析师王朔总,以及上海华美医疗美容医院院长李健总来与大家一起探讨。

  医美行业经过疫情以及国际和国内的经济环境影响,确实有一波低谷期,但是目前已经处于一个比较强劲的复苏阶段。医美行业的属性有两大方面:

  第一是消费的属性。这种消费是通过面对面的接触才能实现。所以疫情的隔离,人与人之间接触的阻断确实给医美行业业绩的执行带来很大的影响。

  第二是医疗属性,更注重有创的或者微创的操作;因此对患者的安全,对感染的控制要求要比一般的行业更严;所以医美机构对疫情比较敏感,这种影响可能也会传导到医美行业的上下游,比如说产品端、设备端、或者机构服务端这些。

  但现在随着疫情的控制,还有行业内的自我调整,我觉得已经进入了一个比较强的复苏阶段。很多医美机构的业绩回升已经达到了2020年50%-80%,虽然有的人觉得这个数字并非很亮眼,但在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不乐观,预期转弱的背景下还是一个可观的数字。

  此外,2021年下半年,卫健委也联合八大部门对医美行业进行了系统的、全方位的整治。

  目前,在疫情、经济环境较为低迷,以及监管趋严三因素影响下,医美行业还是有比较强劲的反弹,我觉得现在的医美行业是利空出尽的阶段,我还是比较看好医美行业的后续发展。

  我觉得上海是相对有代表性的,因为它医美的发展在全国是比较发达的。我观察到一些较大的机构是能恢复到 50%-80%。当然不同的机构恢复的程度不同。比如相对规范的,品牌有一定知名度的,或者是说拥有稳定客群的机构会恢复的快一些,能达到80%甚至更多。有的机构可能业绩恢复到了疫情前的一半水平;但总体看恢复趋势还是上升的,目前所有对医美行业利空的消息都已经出来了,所以不会更差,只会越来越好。

  医美是相对比较特殊的消费行业,它的定位应该是可选消费里的奢侈品消费,存在口红效应。国外有些机构做过统计,在经济比较弱、竞争比较激烈的时候,很多消费行业可能都不是很景气,但医美行业恰恰是一个例外,因为医美是为了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增加人的幸福感,让人变得更美更年轻,让人生活更幸福。在经济环境变差的情况下,竞争会变得很激烈,求职的压力会变大,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对自己形象的改善不完全是为了心理的满足,也为了职业的投资,增加自己的竞争力,有点刚需的性质。

  因此,经济不好的时候医美行业未必会表现那么不好,可能甚至逆势会表现更好。

  2021 年下半年开始了医美的专项整治,监管新政密集出台。您目前见证到整治后产业链上有哪些积极变化?

  我本身是一个整形外科医生,因此跟上游的厂家,产品和设备也好,跟下游服务端的机构也也好,联系会很紧密。在2021年年中之前,医美行业经历了快速发展的二、三十年,出现了很多新现象,但同时也有些是乱象。政府部门也对这些乱象进行了一系列的整治,且不断优化整治,但总体这些监管还是相对松散的,且针对局部性的。

  但2021年5月,卫健委联合八部门出台了《关于印发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经过大半年的时间,对整个医美行业进行全方位的监管,覆盖面很广,执行非常严厉和彻底。随后不仅是这个监管大发体育,也出台了很多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还有比如我所在的中国整形美容协会也参加了些行业的自律性、规范化的制定;这些都起到了一个规范化的指南作用,今后可能是会有法律效力的。

  短期:对中游机构可能是利空,也会传导到上下游整个产业链。中游机构的业绩下滑引发对产品、服务需求的减少,这个过程可能半年到一年的时间。

  举个例子,对广告的各种限制可能会造成以前对广告依赖比较大的机构的获客渠道会受到影响,导致上门量、成交量下滑,影响业绩。

  但从中期来讲,比如当下时点,经过了近一年时间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变革,很多医美机构都已经适应了这个节奏;大家都不像原来那样打广告了,而是采取一些替代的方式来弥补广告的真空,比如做科普,做新媒体,跟电商、第三方进行合作,通过提高自己的服务,对老顾客进行维护等多种措施来弥补广告方面的影响。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这么一个调整、适应的阶段。

  从长期来讲,比如两、三年后,我觉得监管会对行业是个非常大的利好。任何一个行业它的发展如果能够达到长期持续稳定的话,都需要有规则。若没有清晰、稳定的规则,恶性竞争会造成资源浪费、效率下降,造成很多的乱象,整个行业的口碑都会下滑。

  目前国内大概有1.5万个医疗美容机构,而没有证照、不在医疗监管下的黑机构可能达到8、9万;这些黑机构会挤占市场、搞乱行业口碑、压低价格等等。这些行业乱象必须经过严格且持续的行业监管和治理,才能引导消费者转向正规的机构,得到规范的医疗质量。所以长期来看,这对规范、正规的机构是一个很大的利好。

  首先,我觉得我们医美机构现在是处于一个比较艰难的时期,运营成本其实蛮高的。对民营医疗美容医院,盈利性的医疗美容机构而言很大的一部分成本就是获客成本,获客成本高是一个很大的痛点,正是因为它们的获客成本很高所以利润微薄。

  既然利润微薄,要想增加收入,那肯定要增加上门量、服务量、手术量。但需要更多的客户上门意味着更高的广告投入,获客成本的投入,同时,也面临机构间内卷、打价格战等等。

  这意味着机构陷入了一个内卷循环,获客成本高,所以利润低,要想提高利润就要获得更多的客人,因此获客成本更高,利润更低;这种内卷循环很残酷,有很多小的,竞争力不强的机构生存就成了问题。

  对机构而言,我觉得解决方法应该是个自我变革的过程;获客成本很高可能更多的是互相之间的竞争和内卷,大家过度地依赖于广告,依赖于高投入来争夺有限的客源。我觉得其实现在强监管的背景也是一个契机,因为监管限制了以前那样粗放的广告投入,也让大家在同一起跑线上。

  既然大家都不投入很大成本,那么或许可以做一些科普,或者医生的IP,或者做一些服务的提升来留存客户或者实现转介绍,所以我觉得对机构而言,获客成本过高的解决办法就是适应新环境,然后自我变革。

  此外,目前医美行业是“上肥、下胖、中间内卷”的状态;上游有些产品生产商已经跑出来了,这些公司的业绩很好,有一定的护城河,比如说它们的审批证照不是短期能批下来的,一旦批下来以后,护城河是比较深的;机构在产品端并非有很多好的选择,再叠加上游产品端品牌的优势,产品端的话语权可能会很大。

  在整个产业链上,目前利润的分配是更倾向于上游。下游平台抓住了整个行业获客的痛点,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自身的流量优势牢牢地抓住了客群资源,所以它们的话语权也是蛮大的。因此在上下游的挤压下,中游机构的利润并不高,这是第二个痛点。有的机构可能利润不足10%大发体育,虽然可能它们营收很高,但是纯利润并不高。好在国内医美行业发展非常快,因此虽然利润的分布不是很合理,但大家还都有一个相对的增长。

  我觉得要解决这个痛点,就是要回归市场化,进行充分的竞争。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相信利润会向中游慢慢地倾斜。如果国家的监管部门能够加快审批我们有更多的好的上游产品去选择的话,我相信在市场化运作及竞争下,行业利润的分配也会更趋向于合理。毕竟机构端是整个医美产业链里最核心、技术要求最高的环节,因此它理应得到一个合理的利润分配,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我觉得也是非常有好处的。

  机构面临的第三个痛点是灰色、黑色的不正规机构,甚至包括一些美容院也在做一些水光、仪器、甚至美容外科手术。这些机构因为成本低,所以会把医美的价格压得很低,把价格搞得很乱,且把行业口碑做差,让很多求美者有负面印象,另外也会出一些本不该出的事故,引发媒体的舆论报道,对整个行业的发展起到负面作用。

  大量的黑机构也挤占了非常有限的客户群体,让正规合规的医美机构处于比较艰难的处境。解决的办法恰恰是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长期持续的监管,国家的职能部门用它们的力量来做市场的、公正的裁决,让这些黑机构出清,让有限的资源回到正规的机构,让市场更规范。

  轻医美的问题就在于虽然营收比较高,但是纯利润比较低,因为它的成本高;且是标准化操作,比较容易掌控,不容易受医生技术的限制。

  而美容外科的成本主要就是人才成本,另外就是耗材的成本,但耗材的成本占比并不是很高,机构纯利润很高。但机构并不希望过于依赖医生,因为如果是医生一家独大的话,万一医生走了对业绩会有非常大的影响。所以一般而言,机构更希望突出自身的品牌优势。但对医生而言都希望自己做到行业的老大,希望突出自己的业绩和项目;所以机构和医生间的矛盾如何去平衡确实是值得探讨的一方面。

  对于未来医美行业有哪些发展趋势,我是这样想,我与日韩、欧美的医生都有很多交流,他们也会来我们国内参观,往往我国的医美机构有两方面另他们很惊讶;第一,我国的机构规模动辄1-2万平,在核心地段,都是重资产的投入;第二,机构配备非常强大的医生团队、企划团队,一个机构的企划团队动辄十几人、几十人,甚至上百人。

  而欧美的机构往往都是小型化、专科化,常见的是医生自己开业,配护士、助理、麻醉师,是一个小团队做,比如一位医生以胸部整形出名,那TA可能就成立一个小机构专门做胸部整形;同理,吸脂出名的医生就专门做吸脂,注射出名的医生就专门做注射,等等。

  但我国的医美模式不是以医生为主导的,而是以资本为主导的。开大型的机构,设立所有的科室,但医生只是机构的打工人。国内的模式与西方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两种模式各有其优缺点,我觉得这两种模式可能都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部分医生喜欢自己创业,那就会以自己医生作为主导,做机构专科化,开设比较小而美的机构。比如有的医生特别擅长面部年轻化,那就专门做面部年轻化,这个小而美机构可能不会像大机构那样去注重营销,但它有一个的稳定的客户群,在一个区域之内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经营的成本会降得比较低,纯利润会很高,特别有利于长期持续的发展。这是一个趋势。

  另外,现在还有一个趋势就是医生IP化。就是说医生有两个身份,一个身份是平时在机构、行业的身份,是一位医生,是非常著名的技术专家;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在网络平台上是位KOL、科普工作者、大V,可能有百万粉丝,其审美与跟粉丝间医学方面的沟通互动让粉丝特别信任,那可能不管这位医生在哪,粉丝都找这位医生来为自己进行医疗服务。所以我觉得未来可能很多医生都会走向IP化,这也是一个趋势。

  目前国内头部的、大型的机构还没有达到一个集中度很高的情况,还是处于整合资源、重组并购等初级阶段,但以后可能会出现一个非常强势的资本,无论是上市的还是未上市的,来进行大规模的并购处理,然后进行标准化的管理,将成功的模式进行复制,医生间的人才共享和流通的效率及标准化程度也会提高。

  最后,我觉得品牌的连锁化也是我们日后的一个方向,现在正在进行,但是远远没有达到一个很高的程度。

  还有一个我近几年观察到的趋势是资源的平台化。这可能也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国外不单是美容外科或者医疗美容,其他的行业如内科、胸外科、脑外科等可能都面对着这样一个新模式,就是共享医院的模式。就是说,一个医院可以搞得很大,1000、2000,甚至上万张床位,它提供了一个平台,这平台就是让所有的医生不需要再去做重资产的投资。因为医生的创业往往第一次成功的很少,一次的失败可能就会把前期的资本积累都赔光了。医生作为技术人员,对资本的运作、经营管理并不是很擅长,所以很多医生创业最后都失败了。

  但如果有了一个共享平台的模式,那就是让医生做一个轻资产的创业,医生只负责医疗过程,配几个助理、还有一些服务的人员,两者相结合是可以达到资源更合理的匹配。这种情况如果要是再结合互联网的整合那就更好了,比如可以做一个平台进行线上的问诊咨询。问诊结束后到共享医院做术前的检查,然后在共享手术室里边按小时付费,共享手术室里有提供医疗治疗服务,线上还有评价系统。

  这个模式就相当于第三次工业革命,互联网把各个行业进行整合,医疗美容机构也是这么一个道理。这种整合可以让医生减少创业的风险,也可以让重资产投资的资本不仅限于绑定某一个医疗团队或者某几个医生,而是面对所有想创业的医生。这种整合对效率的提高,对资源的利用都是更有优势的。所以我认为共享医院可能也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

  国外已经有共享医院成功的案例,有比较多的尝试。国内据我所知目前也有人、有资本、有医生对这个非常感兴趣。所以在不远的将来可能在医疗美容行业会有这么一个医生集团+共享平台的模式。

  我去过韩国,参观过很多诊所,我也去过美国,我也跟欧洲、日本的医生进行过交流;它们的模式都比较相似,都是以医生为主的医生创业,医生既是医生又是老板;机构规模并不是很大,当然也有一些开连锁的,做得比较大的。西方这些国家它们的体制都相对比较类似,它们是允许医生多点执业的,就是说医生既可以在大学或者大的公立医院任职,同时又可以开自己的诊所;患者既可以在大的公立机构找医生治疗,也可以在医生自己的诊所去治疗;这里面涉及到了医保或者自费的问题,诊所可能服务会更好,不用排队,而大型的机构可能价格更有优势;总之不太担心医生把患者从大型机构拉到自己的诊所去治疗。

  但国内医美机构可能会涉及利益分配这方面的问题,很多医生在公立医院、在民营的医疗美容机构只能选择其一。我觉得中国的发展模式可能会参照西方的模式,国内部分医生可能会考虑像西方医生一样选择自己创业,但国内发展模式也会结合自身的特点、环境大发体育,还有法规的考量,因此不会完全照搬西方的模式。

  所以可能两条路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部分是医生自己创业,部分是资本介入来整合行业资源,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利用规模优势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机构通过各种比如说给医生股权激励或者一些其它保障,比如提供更好的一些学术条件之类来留住一部分医生,让医生能够长期为机构服务。我觉得这两方面可能都是存在的,我不太相信中国会完全跟西方走同样的道路。还有刚才讲的共享平台和共享机构可能也是一个发展的趋势大发体育,至于这些哪一个未来会更具有优势还是要日后来观察。

  大型的机构有自己的人才培养的规划,像我们医院有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这样的人才梯队。不同职称的医生可以做的手术规模级别会有不同,低年级的可以做助手,经过时间的积累,TA的职称、经验不断地在丰富,会逐渐替代上来。

  但很多机构,尤其是小型的机构可能是欠缺全面的人才培养规划的;因此它们是更希望在市场上招到合适的人才,经过不同的对比,组建一个团队,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完成医疗工作。

  大型连锁机构整个集团下门诊、医院比较多,可能会对人才进行建档,有整体的规划和调配和培养、激励机制,这种情况可能会更好一些。

  对医生的成长来讲,除了学校、职称晋级,还有就是经过不同机构的历练来逐渐成长。总体而言,大型机构、公立机构的人才培养机制会更健全一些。

  李总前面有提到机构在不能像原先那样打广告的情况下可以有的一些举措,比如做一些科普、新媒体之类,但似乎这些事情大家都能够做?如何做得有差异化、做得更好?

  科普教育这些大家都可以去做,但医美行业不单单是一个医疗,还有审美,尤其是对美学的理解,还有心理方面的医生与患者间的沟通与理解;手术、医疗只是技术和手段,最终的效果跟审美、个性化设计及沟通有很大的关系。在美学上能够有沟通和共鸣这方面可能也不是非常容易。

  所以新媒体的渠道,不管是直播也好,还是客服的内容也好,它只是一个渠道,更多的在于内容,在于深度,在于心理的理解。这方面我觉得有很多的个性化的工作可以去做。

  光电类的仪器、理念最早的时候都来源于国外,比如说美国、以色列,所以目前我们现在能耳熟能详的,能看到的好的仪器和设备很多都是国外的厂商,大的品牌,现在国内的这些仪器还处于一个仿制阶段,或者是处于一个研发阶段,还没有形成一个很强有力的品牌或者很高的市占率。

  当然国内的发展也是非常快的,国人心灵手巧,许多行业都是从开始的仿制到后来的独立研发,再到超越,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所以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可能我们就会看到有些企业能够不仅在国内市场,且在国外市场也有一定的市占率。

  确实很多消费者及一些投资方对我们医美行业存在一些误解。比较明显的一个误解就是认为医美机构非常暴利,利润率很高,很赚钱;以后可能会是这样,但目前并不是。我们业内普遍认为有个1:1:1 的关系,就是在没有疫情影响的前几年,在正常发展的状态下医美行业的年增长大概在百分之二十多,行业的市场在增长大发体育,但也不断得有新的投资方加入。总体来看所有机构,这些年我们观察到的是大概有1/3的机构是赚钱的,1/3的机构是持平的,1/3的机构是亏损的;总体的平均利润率大约在10%或以下;这是个大概的估量,不是绝对的数字,机构间的差异可能会非常大。

  医美机构的特点就是营收很高,收费比较高,走市场化的机制,但是利润率比较低,上下游吃掉了相对更多的利润率。此外,医美机构面临很强的监管,且是高风险,比如经营的风险,如果经营不善可能会亏损;还有法律的风险,有时可能会出现医疗事故,或者医疗纠纷,在美学上的非共识,甚至道德风险,舆论风险,这些可能都是医疗机构会面临的风险点,其实医疗机构并不是一个很好做的行业,虽然行业是好行业,但并非每家机构都赚钱。

  另外,我们医疗美容行业不管是从市场角度、行业角度,还是从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新理念方面,发展都非常的迅速;产品是日新月异。国内的玻尿酸可能这几年几十种都有了;

  还有就是有些新的耗材,比如各种线材,各种仪器非常多。很多人特别爱追热点,可能有些人会认为新的技术、新的材料、新的热点,有流量的,或者是只要有证的,国家审批通过的都比较好。其实我觉得在这方面大家可能也要更清醒、冷静一些。因为我觉得医疗美容行业实际上它的本质还是医疗行业,它是临床科学,它要经过时间的检验。

  打个比方,在90年代末期的时候,有个产品叫奥美定,是从海外到国内以后经过改良、配方的变化后过来的,一直做注射丰胸,那个时候卖得非常火,几万块大概20分钟搞定。但后来出现了很多很多的问题,尽管它也是国家药监局正式批准的产品。后来在2006年的时候,被我们国家明令取缔、禁止生产、禁止使用。到目前为止,那么多年过去了,但我们还不断地在从患者的身上取出来奥美定。所以如果一个产品太新了,大家其实还是要多一分观察,可能过几年就会发现有很多产品就消失了。

  当然经过时间的沉淀以后有很多产品/技术,比如现在的肋骨鼻整形,或者现在的假体隆胸,经过五、六十年的发展历程已经非常成熟和稳定了,那此时这技术是非常可靠的,大家可以放心地使用。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医美行业市场增长迅速,2020年国内医疗美容服务市场总收益达到1436亿;2019年中国医疗外科诊疗市场占整个医疗美容服务市场的58.2%,达到人民币836亿元,而2015年为人民币388亿元,2015年至2019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1.1%。近年来,美容非外科诊疗因其恢复期短,在国内越来越受欢迎。美容非外科诊疗市场从2015年的人民币249亿元增至2019年的人民币60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4.6%,占2019年总市场约41.8%,增幅较同期的美容外科诊疗更大。截至2024年,中国美容非外科诊疗市场预计将达到人民币1,443亿元,占市场总额约45.3%。

  国内目前医疗美容服务市场极度分散,行业集中度较低,民营医院处于主导地位。根据沙利文报告,以2017年收益计,排名前5的市场参与者仅占总市场的7.2%。拥有技术优势、品牌实力及客户优势的医美集团正在通过设立新的医疗美容机构及收购现有优质医疗美容机构而迅速扩张。市场参整合无疑有利于促进行业更加成熟及提高医疗美容服务的整体质量。

  民营医美机构发展势头强劲,成为整形美容市场的中坚力量。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19年,民营机构收益占市场总收益的83.1%左右,达人民币1,193亿元,而2015年为人民币496亿元,2015年至2019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4.5%。受不断增长的医疗美容需求以及公共机构服务不胜负荷的推动,私营机构医疗美容服务市场收益到2024年预计将达到人民币2,815亿元。另一方面,近年来公共医疗美容服务市场增长相对缓慢。自2015年至2019年,公共机构的医疗美容服务市场规模从人民币142亿元增至人民币243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4.4%。截至2024年,预计公共医疗美容服务市场收益将达到人民币370亿元。

  从供给端而言,正规机构占比仍然较低,监管趋严背景下大浪淘沙,利好具有资质的规范机构。国内整形市场逐渐成熟,,医美行业的火爆吸引了大量的参与者。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19年全国取得医疗美容机构许可资质的医疗机构,包括综合医院的医疗美容科室、专科医院、门诊部、诊所约1.3万家。其中医院类医美机构占比为29.1%,门诊部类医美机构占比为32.9%,诊所类医美机构占比为38%。

  管理助力连锁扩张,扩大业务范围布局新增长点。自建+并购扩张成为医美行业公司主要的发展方式,疫情以来,单体医美机构承压,为连锁医美机构提供更多收购标的。医美机构模式不尽相同,资源有限的医美机构通常主打其标杆名医效应或抓住细分赛道打造小而美的精品项目模式,而龙头连锁医美集团往往更青睐于打造全项目的综合性医院并逐渐向下进行渗透,近年来 “医生集团”模式也逐渐兴起。

  国内医疗美容服务市场的竞争壁垒已经形成,已进入市场多年的医美机构拥有明显的先发优势。初期投入大,资本密集成为最大壁垒;行业监管标准趋严,合规成本逐渐增加,进一步抬高新进入者门槛;医生团队品牌效应已经显现,培养一位优秀医美医生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5年本科,3年硕士/3年博士,3年住院医生/专科培训),优秀医美团队自带流量,老牌医美机构团队品牌往往更获消费者认可。

  国外不乏名医团队模式,标杆名医团队模式凭借其标杆团队打造一名(支)专家团队,专家个人口碑为机构赋能引流。在欧美及韩国等医生自由执业为主流的地区,医生个人品牌化趋势凸显,近年来我国部分医美机构中也不乏此类模式。以韩国为例,其名医标杆效应极为显著,知名医生团队往往将某一具体项目打造成其王牌项目(例如擅长鼻部,眼部,胸部手术),而爱美者对于在特定领域具有高口碑的医生也通常较为认可。

  另外一个国外常见的模式是医生集团:医生集团是以产业投资作为连接、多个医生团队组成的联盟,医生所在机构的股东,创业者与投资者按照股份进行利益分配。“医生集团”源于英语的Medical Group,意为联合执业的医生组织,是大多数发达国家医生的自由执业方式。目前国内出现的医生集团,既有体制外的,也有体制内的;既有专科型,也有多科平台型。医生既可以在自雇型的机构里执业,也可以在集团内的其他机构自由执业,拥有医疗及经营的自主权。

  部分投资者担心未来行业监管趋严或加强及收紧对医疗机构(包括医院,尤其是非公立医院)的监督及管理,或对药品、医疗器械及医疗消耗品分销实行更严格或更全面的监管。我们认为需要辩证看待,监管趋严是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非合规机构出清,合规成本加大,利好合规经营的头部机构市占率提升。